文章分類Article
人人都可以為自己找一個心理師 | 台北心理諮商
人人都可以為自己找一個心理師
作者:莊麗香心理師
心理諮商在現代社會已逐漸擺脫有問題的人才去看的汙名化,越來越多人能夠接受尋求心理諮商來協助自己面對各種困擾,不管是來自內在的心理困擾或是來自外在現實生活的壓力與困擾。但其實心理諮商不一定要在自己已經無法承受或已經處於較嚴重的困擾狀態才尋求協助,而是在一般生活中就可以定期的進行心理諮商,在兒童遊戲治療有這樣的一句話來形容兒童遊戲治療的功用:「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從事心理諮商工作近二十年,發現這樣的概念也適用大多數人。
心理諮商關注的內涵從心理疾病、心理能力乃至心靈成長,當困擾程度嚴重到是疾病的程度時,心理諮商期待能從疾病的狀態改善到所謂的康復,但康復所指的應該是某種程度的社會適應,即使一個人可以工作、可以生活、可以行動,不代表她心理沒有困擾,只是心理能力尚能支撐自己達到某種適應程度而不崩解或崩潰;若我們論及生活品質滿意度或心理上的幸福感時,能肯定的回答滿意或好的人不是大多數人,那表示有些各種不同程度的困擾依然存在,此時心理諮商能協助處理內在這些不是大事的小困擾,處理的過程除了提供支持、神入的理解外,就是不斷的覺察,然後因為覺察而開始改變與成長。
心理諮商過程中,心理師帶著專業態度傾聽與回應,來談者能夠感受到被理解,同時也對困擾經驗有更多樣貌的認識與理解,以及增進問題解決能力;有時困擾行為不斷重複但卻不知道為什麼(無意識的重複困擾行為),這些都要更深層次的心靈探索才能洞察與修通;有時心理師扮演著人所需要的自體客體功能,自體客體功能是精神分析師柯胡特先生透過臨床工作經驗發現的,也就是人有被傾聽、關注、理解和肯定的需求,成長過程中越缺乏這樣的經驗,在心理上的空洞就會越多。而這種自體客體的經驗是一輩子都需要,只是成長過程環境夠好的人,需求就會比較不那麼強烈,甚至少少的就夠了。
現代社會不比以前的農業社會來得單純,雖然生活與科技不斷的進步帶來很多的便利性與發展性,但在複雜多元的壓力環境中,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似乎要比以往更來得多元化,我相信有一個具備心理專業的心理師陪伴消化與面對多元壓力並同時獲得心靈成長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西方國家如美國,心理諮商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他們會跟心理師維持一個固定長期的關係,畢竟很難一直對同樣的朋友說一些重複的事情,或說一些內在很困擾的事情,有時太常說了反而朋友關係變得怪怪的,但跟心理師說不用擔心關係變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