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Article

溫尼柯特醫師的真我與假我說

【溫尼柯特醫師提出的「真我」與「 假我」

文/莊麗香 諮商心理師

溫尼柯特是一位小兒科醫師,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師,觀察超過六萬對親子互動,也分析與治療過很多的精神病人或精神官能症患者,在精神分析研究領域中,其所發表的論文至今被引用的次數算是相當可觀。由於溫尼柯特小兒科醫師的背景和精神分析師的治療經歷如此豐厚,其對個體心理發展的理解追溯到嬰兒早期,並發表了很多關於人類情緒發展與個體成熟等等的相關理論。

其中有關「真我」與「假我」的學說,溫尼柯特提出人在嬰兒成長階段,媽媽(或重要照顧者)提供嬰兒足夠好的環境,那麼嬰兒的「真我」可以自發的發展,但若環境不夠好,嬰兒為了生存便會壓抑隱藏「真我」,讓自己以適合環境要求的樣貌活著,這種呈現出來的樣貌稱之為「假我」,可以說「假我」是為了隱藏和保護「真我」而發展出來的,也一直扮演著照顧者的功能。

 

溫尼科特舉了一個案例,一位中年女性有著非常成功的「假我」,但是他卻感覺到自己所擁有的全部生活並沒有真正的開始存在過,所以一直在找尋能夠接近「真我」的方法,當她找溫醫師做精神分析三年後才開始真正的把照顧自己的功能交付給分析師(心理治療師),而當分析師請假或生病的時候,這個照顧者的功能又開始進行自我照顧。

 

溫尼柯特醫師將「假我」的種類從極端的樣貌到健康的樣貌分為五種類型:

一、極端的狀態:「假我」好像就是「真我」一樣,以至於旁人容易以為這就是這個人的真實樣貌,但這在工作關係或友情中就會開始衰敗了,因為「假我」會呈現出本質上的缺乏,在這個極端的狀態中,「真我」是完全被隱藏的。

二、不太極端的狀態:「假我」允許「真我」秘密的生活,這在臨床上的表現就像是一種症狀,而我們會說”症狀有它的功能與價值”。

三、更接近健康的狀態:「假我」關心並找尋環境條件來讓「真我」成為自己變得有可能。但如果找不到環境讓真我成為可能時,「假我」會感受到真我的剝削與壓迫,此時有可能在臨床上展露的是想要自殺以抗議真我的剝削與壓迫,但此種作法也等於把假我給毀掉了。

四、部分的健康:「假我」建立在身份認同上,例如,姑姑或表姊對於自己身分的認同有了一些貢獻;又如認同具有權威的人,讓自己也變成很有權威的人。

五、健康狀態:「假我」是禮貌和客氣地展現,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意識的不展露「真我」的真實情感樣貌。

 

我相信很多人來尋求諮商也是想要照顧「真我」以及使「真我」變得有可能,當在諮商過程中建立了足夠安全穩固的關係後,「假我」慢慢的退去,「真我」展露,只是這樣的「真我」是很脆弱的,想像一個發芽的種子,沒多久就遇到一顆大石頭,被大石頭壓住的植物只能順著石頭邊緣成長,有一天當把這個大石頭拿掉的時候,呈現的形狀是奇怪的,這有點像「真我」面貌展現時,總是帶給當事人一種奇怪、不確定甚至是很有壓力的感覺,但只要能夠展露出來,便有機會在心理治療歷程中重新接納與成長。

 

看完了溫尼柯特醫師提出的「假我」與「真我」說,您覺得您是哪一種呢?對以上的論述是否有一種直覺上的共鳴呢?歡迎想要對自己有更深理解與探索的人,一起來走一趟長期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吧!

TOP